TVBS新聞網~丘力龍
美國加州(California)一處海灘近日發現3公尺皇帶魚(Oarfish,俗稱地震魚)擱淺,是短短3個月內第2條。由於加州1901年以來僅發現過20條,突如其來的高頻率讓當地居民認為,可能是末日前兆。
《紐約郵報》報導,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Scripps Institution of Oceanography)表示,聖地牙哥以北約32公里的格蘭德維尤海灘(Grandview Beach),上周發現一條約3公尺長的皇帶魚屍體,擱淺在多岩的海岸上。
這是加州3個月內第2度發現皇帶魚屍體,8月,皮划艇愛好者在拉霍亞灣(La Jolla Cove)也發現一條3.6公尺長的皇帶魚屍體,距離格蘭德維尤海灘約32公里。
加州海灘三個月內出現二條地震魚。(圖/翻攝自Scripps Institution of Oceanography)
皇帶魚擁有細長、銀白色、帶狀的身體,體長可達9公尺。通常生活在200至500公尺海域,分佈在深海、印度洋及太平洋,主食小型魚類。歷史上有關捕獲皇帶魚的記載甚少,坊間流傳生活在深海水域的皇帶魚除非因為地質出現大變動,例如發生地震,否則很少游到淺水域,因此才被稱為「地震魚。」
不過,研究人員強調,這種說法早已被證實是無稽之談,最近皇帶魚的出現並沒有什麼不祥之兆。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的海洋脊椎動物收藏館館長弗雷布爾(Ben Frable)表示:「這可能與海洋環境的變化及我們海岸附近皇帶魚數量的增加有關。」
弗雷布爾說道:「許多研究人員認為,更廣泛的變化,如聖嬰和反聖嬰週期(El Niño and La Niña cycle),是深海魚類會擱淺在海灘上的原因,但情況並非總是如此,導致這些魚類擱淺的原因可能有很多。」
災難預言?西班牙群島現罕見末日魚 日本大地震前也出現過游舒婷
末日魚「皇帶魚」現蹤海灘,引發外界猜測。(圖/取自X)
位於西班牙的加那利群島(Canary Islands)日前出現深海怪魚「皇帶魚」(Oarfish),在淺水區游到岸邊的畫面被遊客目睹。這條銀白色、帶有彩虹光澤的皇帶魚平時生活在深海中,也有「末日魚」之稱,出現在海灘上相當罕見,也讓外界不禁猜測,是否為大災難出現前的異常現象。
從遊客拍下的影片中可見,這條扁平的魚躺在沙灘上,完全離開水面,幾名遊客走近觀察,一名男子認出這是生活在深海的皇帶魚,試圖將這條「不停掙扎的魚」放回大海,沒想到牠又游回岸邊。
根據「佛羅里達博物館」(Florida Museum)的資料,皇帶魚通常生活在650至3200英尺的深海。「海洋保育協會」(Ocean Conservancy)指出,皇帶魚常被稱為「末日之魚」,有人認為牠們預示著地震或海嘯等自然災害。近年來,海岸發現皇帶魚的頻率增加,可能與海洋環境的變化有關。
《獨立報》(The Independent)報導,2011年日本大地震發生前的幾個月內,日本海灘上就發現了20條皇帶魚,因此這次皇帶魚出現的影片馬上吸引網友們的討論,紛紛留言表示,「糟糕的事情要發生了」、「它們在自然災害來臨前出現」、「當它出現在水面上時,代表地震要來了。」
不過,即便外界對於這種魚種充滿好奇,但由於牠們的棲息地位於深海,難以對其進行研究。科學家認為,皇帶魚總是在地震前出現的一種可能性是,地震前會釋放大量一氧化碳氣體,這也可能影響皇帶魚和其他深海生物。
Newtalk新聞 |楊士慧 綜合報導
南台灣近期地震頻繁,3日晚間嘉義水上鄉又再度發生規模3.9淺層地震,震前超大地鳴聲嚇壞當地居民。中正大學地震學家溫士忠特別警告,嘉義地區過去曾在1941年發生規模7.1大地震,千萬不可忽視地震警訊,更別掉以輕心。
自今年0403花蓮大地震以來,全台各地震不停!回顧今年10月至今,嘉義地區已發生十起以上淺層有感地震,3日又再度發生芮氏規模3.9淺層地震。當地居民表示,地震前曾聽見巨大地鳴聲在四周迴盪,像地殼在怒吼,至今回想起來仍感到恐懼。
針對嘉義地區近期地震頻傳,溫士忠表示,近期監測到的地震應屬於0403花蓮大地震後的應力調整,且大部分的地震屬於無感地震。根據嘉義地區過去群震資料分析,嘉義地區群震現象通常長達1至2個月,不排除之後還會「再搖一段時間」。
溫士忠說明,群震現象有助於釋放地底應力,不是壞事。加上嘉義地區斷層帶較為破碎,地震規模通常不會太大。但值得注意的是,嘉義中埔地區在1941年曾發生規模7.1強震,未來仍有機會發生破壞性強震,呼籲鄰近居民千萬不可掉以輕心,應具備防震知識隨時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