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超過四分之一的 50 歲以上族群傾向「不退休,持續工作」
Kantar 凱度洞察 & LifePoints 發布最新銀髮商機調查報告-超過四分之一的 50 歲以上族群傾向不退休,持續工作 !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50202 00:00:00)
台灣自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也就是每5人當中就有一位是65歲以上,面對到來的超高齡社會, Kantar 凱度洞察 & LifePoints 於2024年底針對台灣30歲以上的民眾進行研究,探討不同年齡層對銀髮生活的想像及規劃。 . 一般人認為 ”銀髮” 是幾歲呢?平均來說是64歲,不過也有 1/4 認為70歲才開始,顯示現代人壽命愈來愈長,感覺愈來愈年輕。但是大家考慮幾歲退休呢?平均是63歲,顯示大多數人認為退休就等同於銀髮生活的開始。不過值得注意的是,50歲以上的民眾,高達1/4表示不考慮退休,會持續工作,但較年輕的30-50歲族群,則只有13%會想在進入銀髮階段後繼續工作。顯示出,隨著年齡的增長,長者們對工作與生活的態度並沒有因為年齡的增加而減弱,仍然積極面對工作與生活中的挑戰和機會,並且反映在他們的心理年齡上。 . -心態年輕,超過四成的50歲以上族群心理年齡平均比實際上年輕11歲- . 當問及消費者邁入銀髮生活的態度,超過50%的受訪者對未來抱持積極態度,並相信屆時健康狀況仍會良好。而心理年齡與生理年齡之間,30-49歲民眾的生理與心理年齡基本一致,但50歲以上族群則呈現顯著差異,認知的心理年齡平均而言比生理年齡年輕了11歲,將近四成的人認為自己只有40歲。這個結果彰顯出他/她們的年輕心態,對生活的積極態度,以及對未來的樂觀展望,也反映出強勁的消費潛力!
不是退休,而是退 "修" - . 有80%的受訪者表示,如果機會與條件允許,他們希望在退休後繼續從事一些工作,反映出對於活躍熟齡生活的期待。不少長者希望的不是退休,而是退 "修",就是以 "進修" 或 "兼職" 的方式,持續學習與工作,除了有固定收入,維持人際關係,也能實現自我價值。 . 因此,Kantar 凱度洞察台灣認為,未來的銀髮族不僅僅是消費者,也可能繼續扮演生產者。面對逐漸步入少子又老齡化的社會,以及企業普遍缺工的情況,除了應用人工智慧填補人力缺口之外,企業應積極考慮如何有效利用銀髮族和壯世代的優勢,例如較為成熟圓融的人際溝通能力,以及較有經驗的問題解決能力。企業可藉著調整工作流程與內容(如縮短每日工作時間),充分激發這些寶貴人力資源的潛力。而為了延長工作能力,中壯年族群應持續提升與時俱進的技能,例如 AI 科技,不斷學習,並保持良好的健康狀態,以確保能夠持續在職場上發揮作用,讓銀髮生活仍然充實有價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