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5日 星期二

2025 0804廣東屈公病已破7700例 患者:痛到無法走路

2025 0805台灣也有!「屈公病延燒」被蚊子叮痛數年 症狀、傳染途徑、預防全整理

三立新聞網

記者鄭玉如/台北報導

▲屈公病的症狀類似登革熱,透過病媒蚊傳播,恐致高燒、關節痛、噁心、嘔吐、疲倦等。(圖/PIXABAY)

中國廣東的屈公病疫情持續延燒,截至上週累計通報4824病例。屈公病傳染途徑是被帶有屈公病毒的病媒蚊叮咬而受到感染,發病初期症狀與登革熱、茲卡病毒的感染症相似,包括發燒、關節疼痛或頭痛等。《三立新聞網》特別整理出屈公病臨床症狀、預防方法、與登革熱有什麼不同、誰是高風險族群等,供民眾參考。

台灣也有屈公病

疾管署指出,目前國內屈公病疫情均為境外移入病例,截至7月22日累計15例,感染國家以印尼(13例)為最多,其次是菲律賓及斯里蘭卡(各1例)移入;境外移入病例數為近6年同期最高(2020-2024年同期介於0-5例)。

屈公病傳染方式

患者被帶有屈公病毒的病媒蚊叮咬而受到感染,並不會直接人傳染給人,可傳播屈公病毒的病媒蚊主要是「埃及斑蚊」及「白線斑蚊」,潛伏期為2到12天,通常是4至8天。

患者在發病前2天至發病後5天期間,血液中有屈公病毒活動,稱為「病毒血症期(viremia)」,也就是可傳染期。此時若病媒蚊吸取病患的血液,病毒會在蚊體內繁殖2至9天後,便具有傳播病毒的能力,當牠再叮咬其他健康的人時,就可將病毒傳播出去。

屈公病症狀有哪些?

屈公病毒感染者症狀包含發燒、關節疼痛或關節炎(約70%患者,特別是手腳的小關節、手腕和腳踝)、頭痛、噁心、嘔吐、疲倦、肌肉疼痛或皮疹(約50%患者會出現),可能伴隨結膜炎、腹瀉、畏光等非典型症狀,症狀持續約3至7天。較少見致死案例,患者通常在7至10天內可康復。

與登革熱有什麼不同?

部分感染屈公病的患者出現持續數週的倦怠感,有些病患的關節會痛到無法行動,並持續數週、數月,甚至數年,而典型的登革熱是由登革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傳染病,該病毒會經由蚊子傳播給人類,但不會出現長期的關節痛。另外,屈公病的嚴重程度不如登革熱重症,較少出現死亡案例,除了新生兒出生時感染、65歲以上年長者或患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史者等高風險族群,罹病後容易有併發症或嚴重病況。

預防方法


▎民眾居家預防


1. 清除不需要的容器、將暫時不用的花瓶與容器等倒置,使用時加蓋或用細紗網密封、家中的花瓶和盛水的容器,必須每週清洗1次、家中陰暗處、地下室、屋簷排水槽或水溝,應定期巡檢與清理。


2. 家中裝設紗窗、紗門,睡覺時可掛蚊帳或使用捕蚊燈,避免蚊蟲叮咬。


3. 平時到戶外環境如市場、公園或菜果園,建議穿淺色長袖衣褲,並在身體裸露處或衣物上,使用政府主管機關核可含敵避(DEET)、派卡瑞丁(Picaridin)或伊默克(IR3535)的防蚊藥劑。

▎若前往屈公病流行地區

1. 選擇裝有紗窗、紗門或空調設備的居住場所。

2. 進行戶外活動應穿淺色長袖衣褲,在身體裸露處或衣物上,使用政府主管機關核可含有敵避等的防蚊藥劑,若有防曬需求,建議先塗抹防曬乳,間隔15分鐘後再使用防蚊液。

3. 從屈公病流行地區入境台灣後,應自我健康監測14天,若出現發燒、頭痛、出疹、關節疼痛及肌肉痠痛等疑似症狀,儘速就醫,並告知醫師旅遊活動史與暴露史。

哪些是疫情旅遊警示區域?

疾管署為了因應全球屈公病疫情,已於國際港埠加強屈公病防範宣導及發燒篩檢,並針對入境有症狀或蟲媒傳染病流行地區旅客,執行TOCC(旅遊史、職業史、接觸史、群聚史)評估、採檢、衛教及提供防蚊液等檢疫措施。並針對以下國家提升屈公病旅遊疫情建議等級,提醒欲前往民眾做好自我保護:

第二級「警示」,對當地採取加強防護:巴西、法屬留尼旺島。

第一級「注意」,提醒遵守當地的一般預防措施:中國廣東省、菲律賓、印尼、印度、斯里蘭卡、阿根廷、玻利維亞。


2025 0804廣東屈公病已破7700例 患者:痛到無法走路

NOWNEWS~國際中心徐筱晴/綜合報導

▲中國屈公病疫情嚴峻,其中廣東省確診案例已破7千例。圖為工作人員在廣東佛山市噴藥消殺蚊蟲。(圖/新華社)

[NOWnews今日新聞] 中國屈公病(中國稱基孔肯雅熱,Chikungunya)疫情延燒,廣東累積確診超過7000例,其中以佛山市疫情最為嚴重。當局發布「後遺症告知書」,感染後會出現持續高燒、劇烈關節疼痛、皮疹等症狀。甚至有患者表示,關節痛到無法行走。由於目前沒有特效藥可治,為盡快阻斷疾病傳播,廣東全民總動員,正在開展為期一周的集中滅蚊行動。

綜合媒體報導,據廣東省疾控局消息,7月27日0時至8月2日24時,廣東全省新增報告2892例屈公病本土病例,其中佛山市就佔了2770例。截至2日為止,廣東全省累計7716起屈公病本土病例。

廣東佛山是這波疫情的爆發地。廣東省佛山市三水區委宣傳部微信公眾號近日發布「基孔肯雅熱」(屈公病)後遺症告知書,其中指出,屈公病是由伊蚊(斑蚊)傳播的急性傳染病,無特效藥可治,感染後可能出現持續高燒(攝氏39度以上)、劇烈關節疼痛、皮疹等症狀,部分患者甚至會發展為慢性病痛或嚴重併發症,嚴重影響健康和生活品質

一名13歲男童表示,幾日前他的身上突發紅疹,雖密密麻麻但並不癢,還以為是食物過敏,因此並不在意。但當天下午他便開始發燒,隨後家人立刻將他送到醫院,經檢查後他確診了屈公病。

另有一名患者洪小姐則表示,一開始她感覺到關節痛,第二天就疼痛到無法行走。「當天夜晚就發燒了,抽血檢查結果顯示是屈公病。」

一名在佛山市第二人民醫院綠島湖院區感染科病房住院的患者梁先生,回憶「中招」的過程,表示自己「就是下樓到公園散步,忘記擦防蚊液,結果就被蚊子咬了,兩天之後就開始不舒服。」

梁先生表示,他發病後的頭兩天一直發燒,高至39.6度,就醫後確診並進行隔離治療。他除了發熱、皮疹加上關節疼痛,前段時間一直睡不好也吃不下東西,身體比較虛弱,「手腳腫脹,皮疹消退後皮膚也有些變色,全身關節疼得就像被揍了一頓似的,特別難受。」經過治療,梁先生目前精神狀態尚佳,待檢測轉陰後便可出院。

據佛山市第二人民醫院感染科主治醫生彭揚惠表示,醫院目前收治的患者多為輕症,出院時症狀大多緩解,僅少數患者可能殘留輕微關節疼痛。部分病人的關節痛持續時間為1至3個月,甚至是18個月。

彭揚惠表示,感染屈公病後會出現關節疼痛的部位主要是踝、指、腕等遠端小關節,也可累及膝、肩等大關節,疼痛隨運動加劇,關節僵硬會影響活動,因此患者需盡量臥床休息。「尤其是那些本身患有關節炎或者有舊傷的患者要更加注意後遺症的發生。尤其是高齡患者可能會出現無力、關節腫痛,後續可能會需要拄拐行走,要注意防跌倒。」

廣東省疾控中心傳染病預防控制所所長、傳染病防控首席專家康敏指出,伊蚊是生活在積水中的,翻盆倒罐和清積水是可以控制疫情的。因此預防關鍵是清積水、滅成蚊、防叮咬。沒有積水就沒有蚊蟲孳生,沒有蚊蟲就沒有疫情傳播。

中國衛健委副主任、疾控局局長沈洪兵於2日時帶隊赴廣東佛山,指導屈公病疫情防控工作,要求加大防控力度,進一步加大防控力度,加強環境衛生整治和風險點位消殺,力爭在最短時間內撲滅疫情,盯緊蚊媒控制關鍵環節。

熱門文章: